倪家营镇:“邻里小院”搭起民情“连心桥”
近年来,倪家营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治理理念,持续推行“邻里小院”议事模式,将乡村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搭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
“近期有孩子在塘坝附近玩耍,正值暑假,能不能在塘坝醒目位置增加警示牌,加大巡查力度,严防溺水事件发生?”“道路两旁的死树太影响美观了,能不能及时清理掉”“现在是抽天花高峰期,交通劝导员要充分发挥作用,对面包车超载、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等行为加大劝导制止力度”“塘坝的滴灌水泵通过改造,把泥沙水成功引流入田,我们非常满意”……连日来,在该镇各个“邻里小院”议事活动中,镇村社党员干部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近期群众急切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
该镇按照就近、就地、就事、就便原则,以网格为单位,以党员联系户的小院为载体,搭建“邻里小院”议事平台,主动聚焦群众“关键小事”,把准议事的主题、方向,找准问题的症结,坚持“群众点单、干部接单、马上办单”,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形成“倾听—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工作闭环,切实做到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满意在一线,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
“以前政策下来,我们只在村委会会议室开展宣传,群众忙于农活,来不了。现在我们走到农家院落,走到群众身边,大家围坐在一起,唠唠家常,就把政策讲清楚了。”黄家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建国说。
与传统的开会形式不同,“邻里小院”议事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没有讲话稿,不设主席台,镇村社党员干部和群众搬着板凳围坐一圈,从邻里纠纷到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到环境整治,所有议题都由群众“点单”,“邻里小院”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好渠道,让群众诉求及时了解、充分表达、有效解决。这种模式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同时,在小院内,镇村社党员干部用乡音土语讲解医保、养老保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乡村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等方面内容,让政策宣讲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乡土话传递新思想,把文明新风吹进田间地头,让党的好方针、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小院落,几张板凳,承载着基层治理的大文章。“邻里小院”议事,以最接地气的形式,激活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让“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民主实践真正落了地、生了根、开了花。自“邻里小院”议事推行以来,该镇一件件邻里矛盾纠纷和谐化解,一个个涉及农田灌溉、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相继解决,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群众满意的“最暖一公里”,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宋金萍、岩丽华)
编辑:赵 棠
责编:魏红光
审核:李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