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腹地,临泽县这座戈壁小城因占据全球63%的凹凸棒石储量而备受关注。曾经受困于提纯技术和应用局限的“红石头”,如今正通过科技赋能,走出了一条从资源开发到高值利用的转型之路。
走进甘肃惠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凹凸棒石选矿生产线车间,工人正将凹凸棒石原矿送入生产线进料口,通过粉碎研磨、分筛、重磨等一系列加工工艺流程,品质高、卖相好的凹凸棒石粉便加工完成。
“我们依托凹凸棒石矿产资源,以开发和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已拥有肥料、饲料添加剂、污水处理剂等多条生产线,生产产品6大类。其中,在2024年底,与北京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实施的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剂模块项目,通过科研团队的研发、中试,现在进入项目科研初设阶段,今年将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推向市场。”甘肃惠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虎介绍道。
临泽凹凸棒石矿藏虽储量惊人,却因提纯难、应用窄等问题深陷“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困境。自2017以来,临泽县将凹凸棒石产业作为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园区建设筑巢引凤、招商引资重点突破、优质服务创新驱动,全力推进凹凸棒石产业做大做强。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4亿元,建成3.95平方公里的凹凸棒石初级加工园区和6.75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园区,不断完善水、电、路、供暖、排污等基础设施,深化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等40余所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40多所科研院校、80多位科研人员,实施开放性课题研究29项,申报专利114项,转化科研成果17项,批复设立省级科研平台5家,发布《土壤调理材料用凹凸棒石团体标准》《凹凸棒石基生物有机肥团体标准》。
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一家家企业的相继落户,临泽凹凸棒石正实现从“红石头”向“白金粉”的价值裂变。
在临泽县61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曾占耕地面积的24.56%。过去,农民开荒盐碱地,主要利用“高抬田、深挖沟”排碱模式改良土壤,农田沟壑纵横、土地细碎化。这几年,临泽县会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西北师大、河西学院等40多个科研团队持续开展研究,研发出了凹凸棒石基新材料、退化土壤修复材料、肥料、饲料等系列产品40多个。在农业领域经过5年不同类型产品的试验示范,专家们发现,临泽混维凹凸棒石黏土含有硒、锶、硼、硅、锌等20多种中微量元素,凹凸棒石基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对提升耕地质量、调节土壤酸碱度、保墒抗旱、改善连作障碍、补充土壤有机质、增加中微量元素、抑制病虫害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后,该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和盐碱耕地改良项目,通过使用凹凸棒石基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改良盐碱地,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经县农业部门开展对比实验,使用凹凸棒石生物有机肥制种玉米最高增产76.12kg/亩,娃娃菜最高增产652.5kg/亩,在安全种植领域应用效果明显。
“以前我们这一片地盐碱化程度很重,通过这几年使用‘盐地宝’凹凸棒石肥料,苞谷明显长得好了,出苗率也高了,再加上现在都是水肥一体化,肥料配方配好,产量明显增高。”鸭暖镇古寨村村民党兴虎说。
借助科技的东风,临泽县聚焦打造国家级凹凸棒石新材料产业,围绕“六料”发展方向,坚持“五专”机制推进,扶持引导企业抢抓政策机遇加快设备更新和产品升级改造,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2025年,计划推进10个重点项目,同步支持奋君、鼎丰源、惠临等5家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培育“高成长、高技术、高产值”企业集群。同时,紧盯华润、中建材等行业龙头,重点引进环保材料、纳米功能性材料等项目,力争年内新增3家延链补链企业,申报市县科技项目3项以上,推动沙性土壤改良剂、养殖水体净化剂等5项新产品落地。同步引导惠临、科之洁等企业升规入库、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生态,确保凹凸棒石产值有更大突破。(汪永凡)
编辑:赵 棠
责编:魏红光
审核:张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