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掖篇章】临泽:加速矿坑治理 重塑生态屏障
近日,在连霍高速G30线临泽段沿线的明泉村1#建筑用砂矿废弃矿坑治理现场,曾经因过度开采导致土壤植被破坏,区域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的废弃矿坑,在进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后,种下的柠条、沙蒿都已经成活,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绿色。
“今年以来,我县组织实施张掖市临泽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一期)总投资1836万元,共修复16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坑,修复面积达2372亩,土地复绿面积达1680亩,实施区域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率达到≥80%。”临泽县自然资源局干部钱晓霞说。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矿产资源丰富。多年的开采活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生态伤痕,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坑犹如一道道伤疤,分布在广袤的戈壁滩上。这些矿坑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边坡不稳定、扬尘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周边生态环境和连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兰新铁路以及高速的时候,就地取材就地取了沙石料形成了在靠近国道的周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采坑,导致沙石裸露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后来省厅将这些沿线的采(矿)坑,全部入库到那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坑项目库中。”钱晓霞说。
面对这一情况,临泽县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启动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项目分两期实施,采用“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治理思路,在植被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特性,选用了柠条、沙蒿等耐旱、固沙效果好的乡土植物,确保了成活率和生态效益,让废弃矿坑重新披上绿装。
“项目正式实施是2025年的二月开始施工的,主要进行分时段、对各个采坑配备了专业的施工队进行生态修复,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场地平整,坡面整理,覆土、施肥、绿化。该项目实施以后,矿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生态恢复,减少了水土流失,避免了次生地质灾害,美化了环境,最终实现了生态社会双重效益。”钱晓霞介绍道。
近年来,临泽县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以人工修复为主,自然恢复为辅,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积极开展临泽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切实保护祁连山区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保障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减少水土流失,逐步恢复植被,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推全县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程莉、张煜、钱晓霞)
编辑:史雪婷
责编:魏红光
审核:徐 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