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1-7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5792万元,占年计划32010万元的80.57%,同比增收1365万元,增长5.5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0880万元,占年计划17305万元的62.87%,同比增收1354万元,增长14.21%;非税收入完成14912万元,占年计划14705万元的101.41%,同比增收11万元,增长0.07%。
2.财政支出情况。1-7月,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60152万元,同比增支14850万元,增长10.2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29548万元,同比减支5232万元,下降3.88%;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20981万元,同比增支10474万元,增长99.6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3万元,同比减支12万元;债务还本支出完成9620万元,同比增支9620万元。
3.“三保”任务落实情况。2025年,按照保障范围和标准测算的“三保”支出需求95506万元,其中:保工资支出安排62942万元、保运转支出安排3940万元、保基本民生支出安排28624万元。1-7月,全县“三保”支出59987万元,执行进度62.81%,其中:保工资支出41096万元、保运转支出2247万元、保基本民生支出16644万元,符合财政部考核规范序时进度要求。
4.预算绩效工作情况。完成了8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报告和绩效目标编制审核工作,对1093项项目(财政重点监控项目263项)、116个单位开展项目和部门整体绩效监控。委托三方对县教师培训费、县统办1号楼2号运营维护费、县城区绿化管护费3个项目开展成本绩效改革试点,对大型活动、基建工程(新建/修缮)等5大类共性绩效指标及教育、卫生健康等5大重点领域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
5.财会监督工作。依法履行财会监督主责,按照《2025年财会监督计划》阶段安排,围绕财会监督重点,对公示的单位开展监督检查,目前,已完成检查单位10个。加强与巡视巡察、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贯通协调,与纪委、审计、机关事务中心联合进行整治违规吃喝专项检查工作,对确定20个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重点检查及复查。
6.全县金融工作情况。1-7月,全县7家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16亿元,同比增加6.01亿元,增长4.98%;各项贷款余额107.49亿元,同比增加3.86亿元元,增长3.87%,存贷比81.35%,较去年同期下降0.85个百分点;全县20家保险机构完成保费收入41270.49万元,同比增长0.26%,其中:寿险类保费收入32629.90万元,下降-1.39%;财险类保费收入8071.01万元,增长7.06%。临泽农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448万元,比上月增加1439万元,不良贷款率2.60%,比上月增加0.39个百分点。
7.评审工作情况。1-7月份,共完成预结算评审项目89个,送审金额35390.02万元,审定金额34193.17万元,节约资金1196.85万元,审减率3.38%。
(二)财政重点工作及年度调度指标完成情况
1.资金争取到位情况。1-7月,全县共争取到位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8.62亿元,剔除2024年增发国债项目3.79亿元,同比增加2.38亿元,增长14.66% 。
2.科技支出占比完成情况。1-7月,实现科技支出1752万元,同比增支537万元,增长44.2%。
3.教育支出完成情况。1-7月,按照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全县共实现教育支出23853万元,同比增支3110万元,增长14.99%,有效保障普通教育经费、职业教育经费和教育管理事务经费,持续支持教育人才引进,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4.衔接资金支出情况。共争取到位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2981万元(中央资金4385万元、省级资金8306万元、市级资金290万元),县本级安排1040万元,共计14021万元。止7月底,共支出财政衔接补助资金8529.36万元,占到位资金10421万元的60.83%。
5.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1-7月,共审核政府采购计划427笔,其中:限额以上政府采购项目87个,电子化交易占比100%,意向公开占比100%,政府采购文件公平竞争审查评估占比100%,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占全部政府采购合同金额的比例为96.5%。网上商城及框架协议采购313笔,交易金额407.2万元。同时,全面加强政府采购全流程、各环节日常监管,持续清理纠正妨碍供应商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活动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县财政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保障财政平稳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执行与监督,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果,为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生财有道抓收入,固本培元增后劲。通过联席会议、定期调度和上门服务等方式,紧盯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强化跨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以精细征管促进财政收入实现新增长。积极抢抓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机遇,持续完善项目动态储备库,常态化对接上级部门,全力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二)用财有方抓重点,精准施策提质效。始终将“三保”支出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加强资金运行动态监测,科学调度库款,切实保障各项民生政策落地见效。聚焦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与投入力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紧扣中央和省市县部署,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生态环保、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适度加大财政投入,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早见成效。
(三)监财有力筑防线,防微杜渐守底线。通过统筹转移支付、盘活资产资源、整合国企收益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稳妥化解存量债务,确保完成年度化债目标。加强对重大财税政策落实、预决算公开、乡镇资金使用、内控执行等的监督检查,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持续整治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和村级组织负责人报酬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不留隐患。不断优化县域金融生态,在支持市场主体融资的同时加强风险监测,稳步压降不良贷款。
(四)管财有术深改革,优化机制激活力。强化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的硬约束,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创新评审机制,依托智能化平台实现对重大项目的全周期评审跟踪,力争评审效率提升20%以上。深化“互联网+政府采购”平台应用,实现从采购计划备案到合同签订的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创新国资监管方式,推动监管重心由外部监督向企业内部治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