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掠过祁连山的雪峰,落在丹霞的沟壑间,那些被岁月揉碎的赤橙黄绿,忽然有了温度。张掖——这座镶嵌在河西走廊中段的古城,从霍去病北击匈奴的金戈铁马,到丝路商队驼铃摇曳的漫漫征途;从西夏国寺大佛含笑的千年凝视,到如今高铁穿梭、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始终以文化为根、以历史为脉,在时光流转中续写着属于自己的鲜活故事。
若说张掖的文化是一本厚重的书,那翻开的每一页都满是惊喜。走进大佛寺,殿内卧佛长达34.5米,肩宽7.5米,金箔覆身,神态安详。指尖轻触斑驳的木柱,仿佛能听见八百年前工匠们凿木的声响——这座西夏皇家寺院,不仅藏着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更留存着《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等珍贵典籍。曾几何时,这里是丝路僧侣译经弘法的圣地,如今香火气里多了些寻常百姓的祈愿,古老的信仰与当下的生活,竟这般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而张掖的文化底色,从来不止于寺庙古建。沿着镇远楼下的青石板路漫步,两侧老字号店铺随处可见,“搓鱼子”“牛肉小饭”的香气从巷口飘来。摊主们一边麻利地煮着美食,一边和食客唠着家常,偶尔还会说起镇远楼曾是古代的“钟楼”,每日晨钟暮鼓守护着一城安宁。这种“活着的历史”最是动人:当孩子们在鼓楼附近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老树下下棋时,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融入烟火气的日常,是代代相传的生活记忆。
更令人心折的,是张掖对文化遗产的“温柔守护”。在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彩色丘陵,如今通过生态步道、智能导览等设施,让游客既能欣赏“大地调色盘”的壮美,又能守护这片亿万年形成的地质奇观。当地还把丹霞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将《甘州乐舞》搬上现代舞台,让古老的文化以更年轻的姿态“圈粉”。2023年,张掖举办的“丝绸之路(张掖)国际文化旅游节”,吸引了诸多外国游客,当外国友人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张掖剪纸”,当不同语言的赞美声回荡在木塔寺上空时,我们忽然懂得:文化的魅力,从来都是跨越国界的。
如今的张掖,正以文化为笔,绘就发展新图景。在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数字化展览让红色故事“活”了起来,年轻人通过VR技术“走进”西路军征战河西的历史,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传承;在丹霞口文旅小镇,非遗工坊、民俗表演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既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也让游客感受到“住下来”的惬意。这座城市没有把历史当“包袱”,而是让文化成为发展的“引擎”——当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当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交相辉映,张掖的魅力,便有了更深厚的底气。
站在张掖湿地的观景台上,看夕阳为芦苇镀上金边,听远处传来的甘州小调。忽然想起古人笔下的“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如今的张掖,既有“江南”的温婉,更有丝路古城的豪迈。它用千年的文化积淀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高楼大厦的林立,更在于历史文脉的延续;一座城市的活力,不仅在于经济数据的增长,更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
张掖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触摸到不同的温暖与惊喜。而我们,既是文化的见证者,也是传承者——当我们为张掖的历史点赞,为张掖的发展喝彩,其实也是在守护每一座城市都应有的文化灵魂。愿更多人走进张掖,在时光的褶皱里,倾听这座城的文化心跳,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力量。(金时评)